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2024年中国户外探险事故致84人死亡探险协会建议在秦岭川西建立区域救援网络
近日,中国探险协会发布《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显示,2024年中国境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,造成84人死亡、92人受伤、11人失踪。尽管事故总数较2023年下降21.2%,但风险隐患依然严峻。中国探险协会建议,在秦岭、川西等事故高发区域建立专业化救援网络,同时加强对未开发线路的监管与参与者资质的审核。
《报告》显示,与2023年相比,2024年事故总数减少90起,下降21.2%;受伤人数减少228人,下降71.25%;死亡人数减少72人,下降46.2%;失踪人数减少15人,下降57.7%。
从事故的活动场域来看,2024年,山地发生事故274起,水域发生事故39起,占总事故数的93.4%。其它场域占总事故数据的6.6%,分别为公路项目7起、景区/公园7起、溶洞2起、礁石区2起、空中项目2起、戈壁沙漠1起、冰雪项目1起。
其中徒步项目占事故数量最多,涉及人员也最多,达822人,占总事故涉及人数的73%。登山是死亡率最高的项目,24起事故中有17人死亡,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20%。
从事故发生的地域来看,2024年,事故多发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的前五位,分别是:广东64起、北京33起、湖北29起、云南26起、广西26起,占全国事故总数的53.1%。在事故多发的前五位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徒步事故占据绝对大的比重。
从事故发生的时间来看,相较于2022年和2023年,2024年5月至12月,事故发生数量较为稳定,波动幅度更低,说明户外探险活动已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仅限于寒、暑假这两个高峰期;全年中,10月发生事故的数量最多,共44起,约占全年事故总数的13.1%;其次为6月,事故数量为40起,约占11.9%。
从事故发生的类型来看,迷路、被困、滑坠、落水4个事故类型占事故总量的82%。迷路为事故数量之首,主要因徒步或登山迷路,共113起,占事故总量的34%。其次是“被困”,共95起,占事故总量的28%,也是事故类型中涉及项目最多的,含徒步、登山、垂钓、野外游泳、户外游玩等。
2024年还发生了一些往年少见的事故,如:露营的一氧化碳中毒、露营瓦斯炉爆炸、露营装备被偷,以及户外活动过程中不小心触电、病毒感染等。
《报告》指出,户外探险活动风险大致分为四个维度,个体致因、状态致因、环境致因、管理致因。
部分参与者安全意识不足,缺乏应有的户外安全意识,容易盲目冒险。户外探险活动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,如攀岩、徒步等,部分参与者技能不规范、不掌握,无法应对突发情况。
部分组织者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,未充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,无法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。在活动过程中,组织者对参与者的管控不够严格,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。
管理者对安全措施的制定不够科学、合理。风险应对预案不到位,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,一旦发生意外,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和处置。
据媒体公开报道,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石人峡因成为“网红打卡地”,引来众多驴友游玩探险。2024年6月2日,多人在峡谷中徒步、溯溪,一白衣女子在一红衣男的协助下,拉着绳索过河,不慎被激流冲倒。红衣男子见状,上前营救,也被冲倒。岸边的同伴们试图营救二人,但未能成功,两人被湍急的水流冲走。后二人被找到,但均已无生命体征。
后被证实该路线并非正规景区,相当于“野景点”,不建议游客前往。加上事发时当地连续几天阴雨,河水上涨,水流湍急,岸边湿滑,危险性大增,且事故发生时,缺乏应急救援能力,错误施救,导致悲剧发生。
此外,参与者身体状态不佳,有潜在健康问题未能及时发现,或缺乏体能训练,身体素质较差,无法适应户外探险活动中的高强度和长时间体力消耗。
户外探险活动使用的装备存在质量问题,如登山鞋、绳索、帐篷等,无法满足户外探险的安全要求。装备维护不到位,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及时维护、保养,导致性能下降,无法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。装备使用不当,参与者对装备的使用方法不熟悉,导致装备无法发挥应有作用,甚至可能因使用不当而引发事故。
户外探险活动常常在山地、峡谷、河流、沙漠等复杂地形中进行,这些地形、地质条件复杂多变,容易引发滑坡、泥石流、落石等自然灾害引发事故。
天气变化无常,如突发暴雨、大雾、强风等极端天气,会导致视线受阻、道路湿滑、温度骤降等,增加户外探险的风险。在野外存在各种野生动物和昆虫,如蛇、熊、蚊虫等,它们可能对户外参与者造成攻击或传播疾病。
户外活动组织方缺乏资质和经验,电竞竞猜官网无法承担安全管理责任。缺乏专业的探险领队和救援人员,导致活动过程没有专业、科学的组织管理,遇险时缺乏有效的应急救援。
安全管理制度缺失,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,如活动审批、安全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,无法对户外探险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。
信息传递不畅,在活动过程中,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准确,导致参与者无法及时、准确地了解活动情况及风险提示。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,无法形成合力去共同应对户外探险活动中突发情况和风险。
《报告》认为,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地理环境、社会文化和体制、机制,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户外探险风险管理体系,并提出部分建议。
制定专门法规,明确探险组织者、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,规范探险活动的审批流程、安全标准、环保要求等,政府及司法部门加强对户外探险活动的执法监督力度,从公共管理层面对户外探险活动加以引导和服务。
无资质的户外探险从业机构进入市场,加强对未开发或未全开发线路地域监管,避免出现行业监管死角,从源头遏制高风险户外探险活动。
完善社会培训认证体系,鼓励社会组织、专业机构开展户外探险技能培训,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,如设立不同等级户外探险资格证书,涵盖登山、徒步、攀岩、潜水等领域,要求探险者根据探险难度,在考核后分级持有相应证书。
结合我国地理特点,划分若干户外救援重点区域,建立集指挥中心、救援队伍、物资储备于一体的救援基地。例如在川西高原、秦岭山脉、大兴安岭等热门探险地区,遴选培养熟悉当地环境的救援人员,培育专业救援队伍,配置野外搜寻应急救援装备,确保一旦事故发生能快速响应,将损失降至最低。
同时优化现有应急救援队伍规模、结构,布局,优先覆盖近年曾发生较大、较多安全事故的区域和新生高风险区域。
《报告》还建议,建立智能预警平台,提升装备的数字化、智慧化水平。建立户外探险事故信息的强制披露机制,实现事故信息的全面、准确搜集和发布。整合户外应急医疗力量,建立户外保险制度,促进有偿救援制度的发展。并将户外探险安全管理纳入公共安全管理范畴,加大财政投入,鼓励科研创新和国际合作。